网上的知识又杂又乱,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总感觉自己会了,实际应用时又一脸懵逼。
最重要的是,旧的知识还没学会,我们就要面对新的平台规则、营销样式、营销理论以及网络营销技巧。
在知识大爆炸年代,每天都有新知识、新概念、新领域出现,显然,如果你还在延用数千年来追求滚瓜烂熟的读书方法,那么你的旧船票登不上21世纪这艘大船。传统以记住知识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已彻底过时,因为你根本就记不过来。
你必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以应对今天层出不穷的新知识,避免在知识大爆炸年代手足无措。
学习的目标不再是记忆知识,而是搜索知识、并过滤、洞察、理解、使用。而知识要想有用,它就必须成体系。东鳞西爪碎片化的知识最多帮你成为一个知道分子,被别人夸上一句:懂得真多,仅此而已。
只有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教导你思考问题、引导你洞察趋势、指导你展开行动。
那么,如何建立知识体系?这就像是盖楼,知识体系是一座大厦。
首先你得有充足的建筑材料——各式各样的知识点。然后你得将这些散乱而丰富的知识点,组织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结构——隐性知识,它就像大厦背后一般人看不到的施工图纸,以及使用说明书。而在收集知识点、缔造结构以前,你还得打好大厦的地基——元知识。
我们就用这样一个金字塔模型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厦。
在此,我们将建立知识体系分为三重境界。
正文马上就要开始了。文章内容较长,但极为实用,没有太多时间仔细观看的,小鹿竞价建议大家先收藏。
第一境
不要一上来就追求记住所有知识,而是要独上高楼、观其大略,这便是学习的第一境。
1、元知识
在学习以前,你首先要做之事不是认知你要学习的知识,而是要认知你自己。
你必先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、你的兴趣所在、你的长处为何、你有什么问题与不足、你需要提升何种技能、你学习的意图是什么。
带着问题去学习,学习才会事半功倍。因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,它会引领你。对解答的渴求是学习的根本动力。
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,读书不加以选择,没有目标和规划,随兴之所致东看一本西看一本,不管逮到一本什么书就开始读,并且最可怕的是——还读得极其认真,还做详细的思维导图,花时间慢慢啃,就差把整本书背下来了。
这哪叫读书啊?这叫给书当奴隶,给书的作者搬砖。你不是在学习知识,你只是知识的搬运工。
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事情,你说他吧,他还觉得很委屈——搬砖也是很累很辛苦啊,但是连一层楼都盖不起来。
在搭建知识体系这件事上,你要做的是建筑师,而不是搬砖工。
其次,要了解你学习的对象。
你要学习什么、这一学科有什么特性、它又与什么学科关联在一起、它包含哪些部分,要对学习对象有一个整体认识。
这才有助制定你的学习策略,并不断基于现实检视你的学习成果和进度。
即便是消遣阅读也不例外。
大学时我对西方文学兴趣浓重,计划读一些欧美经典小说。但当时我对西方文学不了解,也不知道该从图书馆借什么书。
那么,我先借了两本西方文学史来,了解整个西方文学的渊流和走向,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,涌现了哪些经典作家和代表作,及每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倾向(这些都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)。
对照着西方文学史,我就知道该借什么小说不该借什么小说,哪些流派和作者需要速读,哪些需要慢读。这样两年下来,不仅对每位作家及其作品认知更深刻,对西方文学的整体脉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对于阅读欧美小说这一课题来说,西方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个元知识。
在学习以前,当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、认知过程进行认知,那么这就是你的元知识。它是关乎知识的知识、思考的思考、学习的学习。
如果你能在学习以前,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,掌握自己的元知识,那么在学习一开始,你就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,为学习打好根基。
2、知识源
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三:书籍、网络、导师。
书籍是人类最经典的知识存储载体,尤其是经历史检验而流传下来的书,记录着人类宝贵的思想火种、智慧密码。
读书的好处在于,写一本书通常需要经过系统的思考和组织,书中知识会比较成体系、成逻辑。但书的短板在于,通过写作、编辑、出版、上架销售这个漫长周期,书中知识较为滞后。
所以读书宜读经典,畅销书适当参考。
且现在新书越出越多,质量良莠不齐。如何选书就变得越发重要。张五常说他花在找书的时间远胜读书时间,因为真正值得读的书很少。读对一本书,你会判若两人。而你读那些垃圾书,自己也会变成垃圾。
比书更具时效的是网络,去网上找你学习领域的最新论文、顶级高手的谈话和文章,这些才代表一个学科、领域的前沿和趋势。顶级高手今天一句话,也许过个一两年就会变成几本畅销书内容。
所以论文和谈话是第一手知识,书籍是二手知识。
你关注到这些,就比只读书的人领先了一两年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谈话都是一手知识,更多人不过是综合道听途说和烂书之后的三手知识,听这些三道贩子的课还不如好好读书。
网络更是泥沙俱下的环境,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搜索到你想要的知识,并且在海量信息中洞察到本质和趋势,就愈加重要。
这是对学习力的新要求,你要具备的不是记忆知识的能力,而是搜索&过滤&洞察&理解知识的能力。
导师并不是用来教你知识的。导师要做的事只有两件:一是引导你思考,帮助你建立知识框架和逻辑;二是监测你的表现,帮你确定你在哪些地方做得不足,为你的行为提供反馈。
在广告公司,我从不教自己的下属具体文案技巧和方法,而是告诉他们当你面对一个产品时,你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去写,为什么要这么写,也就是文案思维。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灌输知识是最无用的教法。
找导师当然要找高手,因为导师只能教你达到他曾达到过的水平,再往后就得看你自己修行。但遗憾的是,一个行业里的高手本就不多,愿意教人的更少,愿意教还懂得怎么教的简直凤毛麟角。
碰上了那是你的运气,你就跟着好好学。碰不上也没关系,毕竟学习这件事最主要还是靠自己。
从书里学系统知识,从网络学趋势,从导师学思考逻辑,这就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来源。
3、知识黄金圆环
阅读的核心不是记忆,而是提出问题。主动的阅读就是能提出问题的阅读。
读一本书,你首先要问:
这本书整体上在谈什么?作者主要持什么观点?他是怎么得出结论的?他讲的有没有道理?
这就是说,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,不要马上试图记住所有知识,不要一上来只关注别人讲了什么(what)。
在此之前,你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讲(why),围绕其主题,他的目的和理念是什么,然后是他的逻辑,他是怎样得出他的结论和核心观点的(how)。
why-how-what,理念-逻辑-知识,这就是知识的黄金圆环。
理解了why和how之后,你才能更深层次、更系统的理解what,理解别人在输出什么。否则只关注到what层面,浪费大量时间去做思维导图,试图记住所有知识点,这就是最笨的学习方法,跟死记硬背没什么区别。
中学时期我的数学成绩颇好,而我学数学的秘诀很简单,从来不做题,做什么呢?
抄书
——每次考试前就把数学书抄一遍。
你说数学书有什么好抄的?数学恐怕是最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,定理就那么几条。
我抄的其实是每个定理的推导过程和案例,这让我知道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,为什么会提出这条定理,它能解决什么问题。
在边抄边思考的过程中,你就会获得解题思路,在考试面对考题时知道怎么应对。所以在我看来,数学是逻辑。而在其他人眼中,数学大概就是题海。
这个秘诀让我受益良多,数学成绩基本接近满分。
第二境
在理解自己、理解学习对象的基础上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刻意练习,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各种知识点,搞清楚你要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。
学习本就不是听歌追剧刷抖音一般轻松愉快,而刻意练习式的学习意味着你必须投入更多。
不主动去吃学习的苦,那就只能被动去吃生活的苦。
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 此为第二境。
1、关键词
任一领域的学习,最重要的知识点,是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,搞懂这些才是学习的关键。
正如在读书时,你要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概念,找出与作者共通的词义(term)。
即发现书中关键词——那些让你头痛的词、作者强调的词、与其他人争辩的词、专门用语、特殊词汇……
搞懂关键词,你才能读懂作者主旨所在。就像传统读书,非常讲究要找到文章的“文眼”,文眼就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、显示作者意图、奠定全文基调、升华思想意境的词语或句子。
徐志斌的《小群效应》,是我在2017年读的一本好书,徐老师是社群专家,这是他的系列谈社群书籍。
那么毫无疑问,小群就是本书的重要概念。什么是小群、为什么是小群而不是大群、小群的小标准是什么、小群有什么大能量,搞懂小群这个关键词你就读懂了这本书。
虽然我读的《小群效应》是纸质版,但读完之后我就又买了一个电子版,用来干吗呢?
检索关键词。
把书中提到“小群”的句子都搜出来再翻一遍,你能够更清晰看到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(顺便也搜一下社群等几个词)。
这就是我喜欢电子书的一个重要原因,方便检索关键词。
2、主题阅读
当你找到了关键词,那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主题阅读。主题阅读就是,围绕一个主题(关键词)同时阅读几本书,并通过上网检索,寻找与这个主题词相关的文章和论文。
比如对于文案策划来说,搞懂什么是营销、什么是品牌,这就是最基础的概念,最重要的关键词,是你的知识体系中的基石。
但我也讲过,品牌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每个人对品牌的理解都不同,有形形色色的品牌定义和品牌理论。
要搞清楚何谓品牌,就要围绕“品牌”这个关键词,把主流的品牌理论,集中进行阅读学习。
如最早提出品牌形象论的大卫·奥格威,他的《奥格威谈广告》《一个广告人的自白》,大卫·艾克的三部曲《管理品牌资产》、《创建强势品牌》、《品牌领导》,凯文·凯勒的《战略品牌管理》,这些比较基本的书籍。
此外你还可以在上网检索品牌动力金字塔(Brand Dynamics Pyramid)等模型、以及各大4A公司的一些品牌管理模型。
这一圈阅读下来,你对品牌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。
主题阅读的目的,不是为了理解某一本书,而是为了理解你的主题。因此在学习之中,你要对你的主题有清楚判断,确定哪些书要读哪些不读;你要让作者跟随你的思路,而不是你跟随作者的思路;在阅读中提出你的问题,让书来帮你解答。
3、知识最大公约数
主题阅读最重要的,是为了对比分析。
比如上文提到围绕品牌的主题阅读,其目的不是让你多了解几个品牌理论,而是为了方便你把不同理论放在一起对比分析,比较异同。
异的部分,是大师们的各自创想。同的部分,则更可能触及你所研究主题(品牌)的本质。
我把这个过程叫做:寻找知识的最大公约数。
就像4和6都能够被2整除,那么2其实就是4和6共同的、最重要的属性。
通过对比不同的品牌理论,我发现不同品牌理论的最大公约数是:
A、都承认品牌在人心起作用
B、人心复杂,要根据人的心理模式把品牌划成不同部分和层次。
于是我得出自己的结论:
▲ 品牌是一种心理现象,这才是品牌的本质。
▲ 既然品牌是在人心起作用,那么品牌就要依据消费者认知深化的过程去打造。
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知识黄金圆环——我为什么这样讲(why)的原因和理念是什么。
也是在得出这一结论后,我就不再满足于阅读品牌专业书,而是转去研读心理学,来更进一步理解品牌,并试图搭建自己的品牌模型。
第三境
到目前为止,我们所学习的一切还是显性知识。
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显性,而在于它的隐性。换言之,知识不是为了当别人提到它时,你答上一句——奥,我知道——以显示自己的渊博。
知识的价值在于它充当你的幕后军师,为你的行动提供方向、指引。
所谓隐性知识,就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、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。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。
知识不是力量
使用知识才是力量
真正的学习就是从显性走向隐性,从知识走向行动。
知识并不是力量,使用知识才是力量。只有将知识结合行动,在行动之中你才能看到知识的美妙之处。
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处”,此为第三境。
1、知识模型
当你通过主题阅读,提取了核心知识点和关键词,并通过对比分析,找到了知识的最大公约数,那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连点成线(connect the dots),将零碎知识点整合进一个知识模型。
你要相信,凡事背后必有逻辑。你一定可以找到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方法论,找到能拎起众多知识点的那根线——思维模型。
模型将各种零散知识点串联在一起,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,不仅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,还能启发你创造新的联结,即思维方式(我们的大脑不就是神经元之间的密集联结吗?)
它是将你的知识上升到知识体系的骨架所在。只有将珍珠串成项链,你才能将它常带身边。
热爱读书的查理·芒格,一生从读书中总结了100多个思维模型,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个。这些思维模型,就是指引他投资走向成功的瑰宝。
知识模型可以是金字塔层级式、可以是双维度式象限,可以是线性演进式,可以是圆环式。
当你搭建了一个知识模型,就要用这个模型去解释你身边的各种现象,将这个模型代入各种事实和案例去进行验证,在验证模型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,并对模型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。
一旦你将自己的模型定型下来,你就拥有了一个指导行动的指南,你的知识就能发挥引领你思考和行动的最大用处。
2、知识跨界
你在自己惯常的领域研究日深,有时你会陷入一种盲目而不自知。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应用到已知领域,反而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。
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,建立知识模型和寻找知识跨界,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式,让们更易于行动,更勇于创新。
其实创新本就是不同知识模块间的跨界组合。
半衰期是物理学概念,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落所需的时间,半衰期越长,衰变得越慢。
采铜在《精进》一书中,引入了半衰期概念用于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。其原则是: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。
比如玩游戏、看综艺,虽能带来即时的强烈愉悦感,但无法持续、无法产生长期效果,半衰期很短。而长半衰期的事情,比如读书、背单词、也比如读我的公众号哈哈,虽然半衰期很慢,它就可以累积和叠加,也许当时的收益值很少,甚至有点痛苦,但它可以传递下去,最终成为改变你人生的一块小小基石。
将物理学中的半衰期引入学习和工作,这就是一种跨界,启发你产生新的思考。我前面提到的知识最大公约数也是如此,它本来是个数学概念。
2012年,我在网上搜索品牌相关心理学知识时,无意之中找到台湾著名传播院校世新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——《约翰走路威士忌品牌原型研究》。
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品牌原型,看完论文就对这个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,于是就去读论文中提到的几本品牌原型参考书籍,那么到底什么是原型呢?
接着就是围绕“原型”的主题阅读。进一步得知原型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提出,并在坎贝尔的神话学中发扬光大。
再然后又在电影编剧理论中发现了原型的身影,有为数众多的好莱坞电影是基于神话学模型和心理原型来编造的,原型成为《星球大战》《黑客帝国》《蝙蝠侠》等一大批电影的灵感之源。
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卡罗·S·皮尔逊博士,又结合动机理论与原型理论总结出一套完整系统,来了解个体的性格特征。所以原型也成为探索自我人格与心灵成长,寻求个人内在觉醒的基础。
作为心理学重要概念的“原型”,一力启迪了神话学、品牌传播、电影编剧三大领域。而神话、电影、品牌广告,本来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合部分。所以说,社会文化的形成,社会文化要想影响人、制造流行,最终要回到人的心理最底层——原型。
理解了原型,我对品牌的研究就从个体心理学走向社会心理学。它帮助我站在一个全新视角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流行文化,不管是电影还是广告。
这就是知识跨界的价值所在,它创造全新的思维方式。
3、知识行动力
写到这里,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基本完成。此时你还剩最后一个问题要问:
(我读的书、我在学的知识)与我有什么关系?
对于学到的知识,你一定要有所反馈。
如果你反对,那么你要给出你的理由。如果你赞同,那么你要有所行动。如果你被一本书的作者说服了,同意他的观点和他提出的方法,那么你就没有理由不采取相应的观念和行动。否则,这本书你就白读了。
就算是读小说也应如此,你应当将自己代入其中——如果当你面对书中主人公的境遇和处境,你会作何选择和行动?问自己这个问题,这样小说中的情节和时空才能进入你的人生,成为你的体验,成为滋养你生命的养分。
来回顾一下知识体系的全流程。
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干货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