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鹿系列竞价软件覆盖百度、360、搜狗、神马四大搜索平台,采用独创的竞价算法,智能精准出价,一键批量查排名,根据关键词位置实时调整出价,降低出价虚高,稳定排名,节省企业预算。
小鹿竞价软件专题介绍:https://www.xiaolutg.com/bidding/fengchao?ref=menu
教辅书也可以做品牌?看金牌教辅《一课一练》是怎样炼成的
一波波上海小囡的共同回忆里,都有华东师大版《一课一练》,那套“老师不用不放心,学生不做不放心”的作业题。在这个90%出版社都涉足的教辅市场里,《一课一练》每年印数100多万册,码洋两三千万,十几年长盛不衰,它是怎么做到的?《新民周刊》做了一组报道,多知网选摘了部分内容:
书商“标配”
《一课一练》最早推出是在1993年,当时上海在进行第一期课程改革试点,给教辅市场刮了阵东风。上海获得了单独命题地方高考的权利,市场上很需要针对上海教材和上海考卷的教辅,而学生的选择很少。
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教辅是从美国引进的“AB卷”模式,编写者设计A、B两套题型和难度相仿的试卷,学生用A卷测试时做错的题目,可以在B卷上找同类型的题巩固练习。当时很少有紧跟课程的同步类教辅,学完一课想要夯实基础的学生,感觉教材上寥寥几道习题“吃不饱”,却找不到其他题目“垫饥”。
最初《一课一练》是“断码”产品,只覆盖小学和初中几个年级的语数外三个学科,后来增加了初中物理、化学,经过不断修订,补全一到十二年级全部学科。
一系列改革短时间就将《一课一练》的声势拱上了顶峰。2000年前后,《一课一练》销量最高达到200多万册,不少学科接近人手一册。
那时《一课一练》是大大小小书商的“标配”,经常卖断货,为了拿货,书商要和出版社发行人员拉关系。
“《一课一练》最紧俏时,一卡车书送到图书批发市场,货刚卸下来,门一开,书商冲进来,直接往书堆上一坐说‘这堆归我!你们别抢!’场面混乱要出动保安维持现场秩序。”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回忆。
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,一屁股坐在书堆上的是出版社的发行员。据说她押着书到了市场,看到一群书商往里冲,急得坐在书堆上嚷嚷,你们都别抢,拿货付现金,谁也不能赊。
无论是哪个版本,一套书有这样的“牛气”,还是很值得骄傲的。
接地气的编写组
为何《一课一练》可以拥有这么多学生拥趸?很多人认为是题目“接地气”,能让普通学生吃饱,也是“学霸”、“大神”的基本菜式。
“如果把上海所有中学的教学水平分为8个层次,《一课一练》的目标学生在四五级。每节课后除了基本练习题,我们还会有两道拓展练习,这样二三级的学生也可以满足。” 上海某区的数学教研员董建(化名)说。他从2000年开始参与《一课一练》高中数学编写,曾在中学执教数学,用《一课一练》布置作业,出版社在调查“用户体验”时找到了他,董建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,后来就从《一课一练》使用者变成了参与者。
做出定位相对容易,在具体编写中拿捏却很难,因为一道道题目的难易程度,往往难以量化。
董建认为,这就要考验编写者的功夫。有经验的一线老师,可以准确估算某一类型的题目,有多少比例学生掌握。“好的老师出一张平均分70分的卷子,可以做到最终误差只有一两分。”一线老师参与编写最大的便利在于,他可以先拿题目给班里的学生做,了解错误点集中在哪里,有多大面积。
因此《一课一练》的作者团队都是由教研员组织一线的老师编写,主力是市重点、区重点中小学老师,大部分是学校里的学科带头人。编写团队基本是固定的,每个年级每个科目由三五人组成。
“教辅的作者也是使用者,平时会把教学上积累、收集或创作的好题目随手放在抽屉里,修订教辅时就把同类型更好的题目换上去,把更新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。” 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说。
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,即使教材没有变动,《一课一练》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,三年大修订一次。“这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读者喜欢用最新版的教辅。”
教辅题目进教材
如果同步类教辅有两只手,必然是一只手抓紧教材,一只手抓紧学生。
同步类教辅要编得贴近实际需求,最重要是吃透课程标准。以初中语文《一课一练》为例,牵头编写的是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夏智,他要求编写老师熟悉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,了解上海市语文学科教学要求,掌握上海市考试院每年编写的“考试要求”,从而做到选材规范和命题规范。
在教材改革时,同步类教辅也会跟着修订,而哪一家出版社最先推出贴近教材的新教辅,谁就获得市场。
2000年前后,上海推行第二期课程改革,采用新课标训练系统,上海有50多所学校试验二期课改教材。学生9月1日开学才拿到新教材,但很多人提前一个月已经从新课改版《一课一练》中窥见了新教材的只鳞片爪。
大部分出版社6月才能见到新教材,短短两个月时间,如何能第一时间推出配套的教辅?
阮光页说,出版社会根据提前确定的教材章节、目录和编写体系先做一部分内容。“教委一边在编教材,我们同步就开始做教辅,先按照手头的信息编,见到教材再调整。”
打赢这场仗的核心竞争力是内行的编写团队。《一课一练》作者中有不少教研员和特级教师,对上海中小学教材的修订及各科考试题型变化比较熟悉,也都有较深入的研究。所以《一课一练》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很准确。
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拥有部分教材的出版资格,能够先睹为快。“我们在一期课改时中标出版一部分中小学教材,二期课改延续了出版资格。所以我们出版和中小学教材配套的教辅,既是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阮光页说。
虽然有了谱,但怎么弹这首新曲子当时谁心里也没底。比如二期课改的物理新教材中有大量实验,如何在教辅中体现这一块内容?
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辅分社《一课一练》项目负责人赵俊丽回忆,当时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上教版、上科版、二期课改实验版物理。在实验版中加入“课前感悟”、“巩固与诊断”、“拓展提高”几个部分。在“课前感悟”板块,作者设计了一些和生活相近的实验,学生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操作,感受物理定律。类似的创新费了作者团队不少心血。
当时市场上出现很多号称和新教材同步的辅导书,但大部分是新瓶装旧酒,将配套老教材的教辅改头换面,打上新教材旗号,也有些干脆胡编乱造,和新教材风马牛不相及。这些教辅一时抢占先机,但做坏了口碑。“精确制导”的《一课一练》在其中脱颖而出。
2005年,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做了一次修订,外界反映数学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太简单,不解渴,董建参与了教材习题的重编。“教材编写组10人,我也在其中,有很多新修订的习题就是脱胎于市面上的《一课一练》。”
教辅的另一只手要抓紧学生,最重要的是收集用户反馈。
很多使用《一课一练》的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,出版社通过校友圈子调查使用情况,了解哪些学校用得多,使用者希望要什么类型的题,给学生什么方式的训练。
“我们会根据一线的需求做调整。比如以前每课配一个练习,不超过10道题。很多老师反映这样的设置还不够,因为每周学校会有个单元训练,希望有周练,于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又推出了《一课一练》增强版。”董建说。
近几年出版社推出了《一课一练》游学网,学生能在网上下载《一课一练》提高版试题以及详解答案。为了模拟老师“面授”的感觉,出版社还将一些题的完整解析过程拍成视频,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。
与时俱进的思路,让华东师大出版社把一本畅销书变成了品牌书。
一道题目换三次
教师会将《一课一练》看作等同教材的权威参考。有位高中老师向出版社反映,他教学生“翻两番”是指四倍,学生却说初中老师教的是三倍。他打电话给初中老师,对方说这是《一课一练》上写的,绝对正确。原来《一课一练》的“翻两翻”指的是将一张纸折成三等分,两边向中间翻,就是三倍。
“很多人觉得《一课一练》的影响力等价于课本,遇到分歧时会以《一课一练》作准,这给我们提出更高要求,一定要把书的质量编好。”倪明说。
目前90%出版社涉足教辅市场,外地出版社也在抢滩上海,而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有限,最高峰在17万,最低只有五六万,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。一些出版社表现激进,甚至派销售代表深入学校、用低折扣进入民营书店,在这样的环境下,《一课一练》完全走市场还能保持销量相当不易。
书稿付梓之前还有最后一道质量检查,验算答案的正确性。“整个过程中,每道题目起码验算三遍,遇到比较复杂的数理题目,可能半天时间只校对了一两页。”孔繁荣说。
“一般出版物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就是合格品,我们要求更高。”阮光页说,曾有担任教材副主编的老师,感叹编《一课一练》比编教材还认真。
第一赢销网
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干货资讯